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发布时间:2004/8/26 9:27:27 作者:人大新闻网 来源:网站 浏览量:3032 【字体:
大 中 小】
在2002年12月23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侯宗宾,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了说明。
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是在过去五十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多年来,司法鉴定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为此,从妥善解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完善和统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角度考虑,尽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一个决定,把司法鉴定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关于司法鉴定的性质,草案第一条明确规定:“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涉及诉讼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
为了使我国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科学化,同时也为了方便司法机关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委托鉴定,草案在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对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学科和专业分类编制并公告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考虑到我国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已对医疗事故、建筑工程质量、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文物等学科和专业的鉴定在鉴定机构和人员管理,以及鉴定程序、标准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避免对这些已经规范了的鉴定机构重复管理,草案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鉴定职能的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从其规定,不再列为本决定管理的范围。”但这些组织接受委托作出的鉴定结论用于诉讼活动时,同样是证据材料。同时,草案还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监督和名册编制工作。”
草案对司法鉴定人员的条件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除了要求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没有受过刑事处分的条件外,在业务上还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一是有专业执业资格;二是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有些人虽然没有专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级技术职称,但实际工作中,在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领域被公认具有权威,并经过有关领域专家认可的,也可以视为具有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资格。为了切实、有效地把好鉴定人员的质量关,草案规定: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个人,要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专业主管部门的资格审核后,再到登记机关进行登记。
关于司法鉴定机构,根据司法鉴定活动的性质,除侦查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以及检察机关负责自侦案件的部门)为侦查犯罪提供技术鉴定支持,在内部设立的鉴定部门外,其他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机构都应当是独立于审判和检察机关之外,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社会服务性组织。各鉴定机构之间互不隶属,没有高低之分。草案明确规定了鉴定机构的条件,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审核、登记,编入名册,即成为法定的鉴定机构。检察机关(除自侦部门外)是国家的公诉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为了保证司法公正,不宜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审判机关在诉讼活动中的职责是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判,司法鉴定结论是否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最终由审判机关决定,因此,审判机关不应设立鉴定机构从事鉴定业务。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司法鉴定的行政管理部门也不应设立鉴定机构。为此,草案明确规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除外)、司法行政机关不从事具体鉴定活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为了便于起诉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辅助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工作是必要的,但不能从事具体的司法鉴定业务。
侦查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和其工作性质是侦查机关和侦查工作的组成部分。考虑到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长期以来承担了大量的侦查工作以外的司法鉴定服务的实际情况,为了充分利用鉴定资源,使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为了方便审判机关等有关部门和公民、法人委托鉴定,草案规定:“侦查机关所属的鉴定机构对外承担司法鉴定业务的,在本系统省级以上主管机关批准后,经过登记,编入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但是,侦查机关所属的鉴定人员不得在其他鉴定机构中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鉴定行为是鉴定人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属于个人行为。实施鉴定的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出具的鉴定结论负责。为此,草案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鉴定人应当对鉴定结论负责并在鉴定书上签名盖章。多人参加的鉴定,对鉴定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实行鉴定人负责制,既有利于强化鉴定人的个人责任,又有利于提高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准确性,也有利于办案人员的审查判断。
(摘自《人大新闻网》)